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宜兴“东氿”、“西氿”、“团氿”的由来

发表于2009-08-18

 宜兴为什么把“氿”(guǐ)在命名湖名时读成“氿”(jiǔ),

  现代字典从什么时候认可“氿”是多音时,难以考证

   

   在宜兴城内有两个湖,宜兴人分别把它称为“东 氿”和“西氿”,宜兴县志也把“西 氿”东邻的一部分称作“团 氿”,因此,历把“东 氿”、“西氿”、“团 氿”俗称“三 氿(jiǔ九)”。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以及其他《新华字典》上都讲到,“氿(jiǔ)”——“中国湖名,在江苏省宜兴县,有东 氿、西 氿之分”。从目前本人可以查询到的资料和信息看,有文字记载用“氿命名湖名的恐怕就只讲到宜兴了。

   那么,这两个湖宜兴人为什么不把它们称作“东湖”、“西湖”或其他“河”名,而把它们称为“东 氿”和“西 氿”呢?这个问题几乎是外地游客到宜兴后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。

   那么,宜兴人是如何来解释的呢?据我看到发表在报刊杂志上、或把它刻在有些碑文上的,以及我听到导游在向游客解说甚至领导对外介绍时,都很一致地说“比河大比湖小,称之为‘氿’”。有的为了使这一说法找到出处,加上一句“辞海上讲的”或“康熙字典上讲的。”

   本人也查阅了《辞海》和《康熙字典》,1989年版和1999年版《辞海》中这样解释,“氿(guǐ轨)①水边干土。《说文.水部》:‘氿’,水厓枯土也。②水从旁流出。见‘氿泉’”。

   氿泉——侧出泉。谓泉水上涌受阻,从侧面流出。《诗.小雅.大东》:“有洌氿泉”。《释名.释水》:“侧出曰氿泉;氿,轨也,流狭而长如车轨也。”

   氿滥——泉水。《文选.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怀氿滥而侧深乎重渊。”李周翰注:“氿滥,小泉也。”《后汉书.黄宪传》:“林宗(郭泰)曰:‘奉高(袁闳)之器,譬诸氿滥,虽清而易挹;叔度(黄宪)汪汪若千顷陂,澄之不清,淆之为浊,不可量也。’”

   同文书局出版的《康熙字典》上这样解释:“氿,(唐韵)居洧切(集韵)矩鲔切(正韵)古委切丛音轨(说文)水厓枯土也与厬同(尔雅释水)水醮曰厬(注)谓 水醮尽又侧出泉也(尔雅释水)氵九泉穴出穴出仄出也(李巡曰)水旁出名曰氵九(诗小雅)有洌氿泉无浸获薪又(集韵)渠尤切音求水厓也或作 氿氵 轨 。”

   最新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上讲,“‘氿’(guǐ)氿泉,从侧而喷出的泉。另‘氿’(jiǔ)东 氿,西 氿,湖名,都在江苏宜兴。”因此,从目前本人所查阅的我国《辞海》、“字典”、“词典”上,都没有“氿是比河大比湖小”这种说法,且《辞海》与《康熙 字典》上除了以上一种读音和解释外,别无他意。本人认为,即使那本书上是这样解释的也是很难站得住脚的。

 

发表于2009-08-18
 一、“河”与“湖”的区别不是以大小而分的

   “河”,古代专称“黄河”。地理概念的河通常指水道,分内流河与外流河。一般情况下,在我国境内,通常把注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,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 河流叫江,把我国岛屿上的河流,无论注入哪里都叫河或溪。而对于外国的河流,无论其长短,是注入内海、湖泊,还是外海、大洋一般情况都叫河。如上四大 河,亚马逊河、密西西比河、尼罗河、长江。

   “湖”是地面中的一片封闭或半封闭水域,是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。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、火口湖、堰塞湖、冰川湖、岩溶湖、泻湖、牛轭湖、风蚀湖和人工湖等。按含盐量多少,可分为淡水湖、咸水湖等。按湖和河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陆湖与外流湖。

   因此,“河”与“湖”的规模很难说是谁大谁小。

   二、“氿”的规模(形状、大小、流量、流域)也不可以与河、湖相比较的

   从我们对河与湖的区别中可以看出,既然河不可以与湖的大小相比较,同样“氿”也不可以用河与湖作为区间极来比较。

   从水利部门查阅的资料可看出,“西 氿”水面10.7平方公里, “东氿”水面7.52平方公里,“团 氿”水面3.16平方公里,你总不可能说这“三 氿”比黄河、长江、淮河、辽河、渭河等河大吧?!更不能说比上亚马逊河、尼罗河、叶尼塞河、湄公河大吧?!因此“氿”不一定比河大,当然它可能比人工开凿的小河会大。

   同样这“氿”也不一定比“湖”小,如我们熟悉著名的西湖、玄武湖、瘦西湖、昆明湖、未名湖等都比东、西氿小。

  

发表于2009-08-18
 三、“东氿”、“西氿”、“团氿”的命名与泉水有必然的联系

   1、从各种历史资料文献中查证:《新华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对“氿”作了两层含义的解释,其中一个含义为“侧面流出的泉水”,《辞海》和《康熙字典》对“氿”(g uǐ轨)的解释时,无论从《说文.水部》还是《尔雅释水》,无论从《诗.小雅.大东》还是《文选.班固》中李周翰解释的“氿”都是“泉水”的意思。读音都没有第二种读法,在《康熙字典》中讲到“正韵 ”古委切丛音轨;“说文”水厓枯土也与厬同。这个“氿”字音义都与“轨”同,与厬(g uǐ)同。“厬”——“旁出的泉水。”

   因此,我认为当时“氿”的起名肯定与泉水有必然联系。

   2、从“三氿”座落的地理位置来考证:“三氿”相邻,彼此相连,呈东西向串珠状,南部紧靠浙西天目山余脉,在山麓和近 氵九地区,地势起伏,君山(铜官山)几乎与“两氿”相连,依山傍水,山脉水系流入“三氿”,在本市境内入氿的有南溪、北溪、厔溪和桃溪河流,而古代把山脉 底下流入的水一般也比作泉水,而把侧面流入的泉水称作“氿”。

   那么, 我们就不难理解, 宜兴城内的“三 氿”之所以不称湖而叫“氿”,本人认为与湖内水的形成源有关。

   3、什么时候“氿”(g uǐ轨)也可读“氿”,(jiǔ)很难考证:前面讲到,从较早的《康熙字典》和《辞海》中都未提到“氿”是多音、多义字。而宜兴人为什么把“氿”(g uǐ轨)在命名湖名时读成“氿”(jiǔ九),什么时候《现代字典型》上也认可这个读法了,是否宜兴吴语方言把“氿”读“g uǐ轨”时,“东氿”、“西氿”难听有忌讳?难以查证。因为宜兴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不可测,荟萃,藏龙卧虎高深莫测。

因此,宜兴不仅山美,水也美,人更美。

发表于2010-03-18
学习到了哦,开始我也很困惑来着
上一页|1|
/1页